在“轉企升規”中實現南康家具的第二次革命
賴華明
南康家具被世人稱為“草根經濟”的產物,它誕生于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一大批“南康木匠”陸續從廣東順德打工返鄉創業,有的是“夫妻開店”,有的是“兄弟抱團”,有的是“父子上陣”,有的是“親戚結緣”,總之,“家族制”特征明顯,就是這種體制伴隨“南康家具”一直走過了近30年的風雨歷程。
可以說,南康家具歷經近30年的發展已初具規模,但由于先天不足,在“野蠻生長”的時代下,導致產業存在“散、小、弱”之現狀,成為歷屆黨委政府所思考與探索的一項沉重的使命,也成為了橫恒在南康家具邁向現代化征程中一道艱難的屏障。
當我們以一種批判的眼光追溯與審視南康家具歷史進程的時候,就不難發現“南康家具”的這種“近親繁殖”的企業弊端頗多:一方面,自己的親戚安排在企業的各個重要崗位上,他未必德才相配,優秀的人才雖然引進來,卻很難在企業站穩腳跟;另一方面,制度面前很難做到人人平等,一旦涉及到親戚便“手下留情”,引發公平正義的危機;再者,南康家具有的老板受“小農經濟思想”的影響,很容易滿足,“小富即安”的思想嚴重。其實,我們從2008年就開始號召大家實現“個轉企”,8年下來,只有少數幾十家實現了“蛻變”,試想,幾十家與近萬家相比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這就是我們產業發展中的“倒金字塔”。
大家不會忘記,新舊世紀交替的南康家具產業,曾遭受“水貨風波”的重創,差一點把“南康家具”推向了死亡的境地。及時覺醒的“南康家具人”痛定思痛,果敢的拋棄了落后的工藝,引進了“烘干工藝”,確保了家具產品的品質,以實際行動保護了這個產業的生命。這次南康家具的生死蛻變,被許多人稱為“南康家具的第一次產業革命”。正因為有了那次的變革,才有今天的發展壯大。
大家不會忘記,2007年“南康家具人”大膽引進了“橡膠木”,解決了南康家具產業長期以來原材料供應不足的問題。就是這一新材料引發了南康家具工藝的進一步提升,促進了產業的迅猛發展。
今天的“南康家具”雖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與比我們走得更前,發展更好的廣東順德、四川成都、江蘇蠡口相比,我們依然是任重道遠,更有后來的安徽、湖南、湖北等省份,他們在我們的身后奮起直追,他們無論是起點還是規模,都是“大手筆”。
南康家具現在是“前有標兵,后有追兵”。
古人云:“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南康家具應該有自己的危機感和方向感。
如何化解這近乎30年沉淀的“積水”,讓它成為企業發展的“源頭活水”?這一艱巨的任務與擔子,歷史的落在了本屆區委政府領導班子的肩上。
今年10月14日至17日,徐兵書記親率區黨政考察團遠赴浙江溫州、義務考察學習,取得“轉企升規”之真經,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全區家具產業“個轉企、小升規”工作的實施意見》,將破解困擾南康家具產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
“轉企升規”應當是“南康家具的第二次產業革命”的一把利劍,它將斬除一切不利于產業與企業發展的繩索,建立起一種公平正義的發展新秩序,推動產業朝著更高的層次攀援。
這一點,我們家具人應該與區委政府產生共鳴,形成共識,共振奮進,直抵彼岸。
“轉企升規”好處何在?我們今天拋開政府的一切獎勵,單就企業自身的進化與發展,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是可以“終身受益”的,通過“轉企升規”,使你的企業能夠告別“作坊式”的生產模式,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在此大框架下,企業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完善人才機制、創新機制,企業的“戰略決策能力,生產制造能力,市場營銷能力,技術創新能力,資本運作能力,品牌培育能力”將得到提升,從而,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提高科學發展的水平,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永續經營。
大家更不會忘記,近代中國的發展史有過兩次錯失發展良機的教訓:當西方國家借13世紀末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逐漸崛起之時,中國由于文化的保守和落后,錯過了發生在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的第一次產業革命,以至于被船堅炮利的西方列強轟開國門,蒙受了百年凌辱,還錯過了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的第二次產業革命,最終江山破碎、國弊民窮。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當下,作為家具企業應該深刻領悟區委政府的良苦用心,要把區委政府“轉企升規”的決策部署變成自覺的行動,一定不要錯失發展良機,變“要我干”為“我要干”,在南康家具產業實現“第二次革命”的征途上,重塑“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勇敢鳴響汽笛,快速駛過“十字路口”,實現大踏步的跨越,以卓爾不凡的發展成就回報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做一個自信與自豪的“南康家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