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市位于江西省南部,因“地接嶺南,人安物阜”而得名。古稱“南野”,又名“南安”,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置縣。總面積1800多平方公里,下轄19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近80萬人。城區面積達1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3萬。1995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南康市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全境通行客家話(于桂片),客家風情濃郁。
南康市
本數據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南康市(Nankang City)為江西省轄縣級市、贛州都市區副中心城市、宜居創業的生態園林城市,由贛州市代管。位于江西省南部,贛江西源章江流域的中下游。地處北緯25°28′-26°14′24",東經114°29′9"-114°55′24"。東鄰贛縣、章貢區,南連信豐縣、大余縣,西接上猶縣、崇義縣,北界遂川縣、萬安縣。全縣縱長橫狹,似瓠形,南北長85.45千米,東西寬42.6千米,總面積1844.96平方千米(不含潭東鎮則為1796平方千米)。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2010末全市戶籍總人口80萬,其中非農業人口14萬。2010年,南康市城鎮化率達45.7%,比上年提高2.6個百分點;新增建成區2平方公里,達到25.6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2.2萬人,達到27.3萬人。市內人口分屬于漢、畬、回、蒙古、藏、苗、彝、壯、布依、滿、侗、瑤、土家、黎、維吾爾、朝鮮、白、佤、土、倫佬等20個民族,共有198個姓氏。 城市代碼:360782 。 南康市有"中國客家歌舞之鄉"、“中國甜柚之鄉”、“中國中部家具產業基地”、“中國服裝之城”、“全國先進文化縣市”、“江西的溫州”、“江西省級園林城市”、“江西省級文明城市”、“江西省社會文明先進市”、“贛州市級衛生城市”等美譽。
城市性質
著名的家具產業基地、贛州都市區的副中心城市、宜居創業的生態園林城市。
城市規模
(一)市域人口規模:現狀2008年80萬人;近期2015年92萬人;中期2020年人口100萬人;遠期2030年人口115萬人。 (二)中心城區人口規模:現狀2009年18.7萬人;近期2015年中心城區城市人口達27萬人,市域城鎮化水平達到52%左右;中期2020年中心城區城市人口達到33萬人,市域城鎮化水平達到58%左右;遠期2030年中心城區城市50萬人,市域城鎮化水平達到68%左右; (三)中心城區用地規模:近期2015年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27平方公里;中期2020年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33平方公里;遠期2030年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規模50平方公里。
中心城區用地發展方向和布局
綜合城市發展條件分析,確定南康中心城區城市空間發展方向為:以向東北方向發展為主,形成“北進、南延、東抑、西控”之勢。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形成各具特點的組團結構布局形態,中心城區規劃結構概括為:“核心聚集、軸狀生長、組團布局”。 "核心聚集":重點強化東山片區的服務功能,突出其作為商貿、娛樂中心的地位。將東山片區建設成為城市公共中心,完善城市功能。在東山片區規劃多條干路與中心城區其他片區相連,形成便捷的交通聯系。 "軸狀生長":依托新贛州大道向東北方向發展,形成南康中心城區主要發展軸線,并與贛州中心城區中央發展金脊連成一體;依托旭山路、機場路形成南康中心城區的次要發展軸線。 "組團布局":依托章江、高等級交通設施等要素,嚴格保護結構性綠地,培育組團中心,實現組團化發展。依托章江形成三個生活片區:即蓉江片區、南水新區、東山片區。蓉江片區主要功能為居住、商業、行政辦公;南水新區主要功能為居住、商業、文化休閑;東山片區主要功能為居住、商貿、市場;依托良好的對外交通條件形成龍嶺片區,龍嶺片區主要功能為工業、市場及其相關的生活配套。
城市道路交通
建立以東西向為主軸,南北向為次軸的適應現代化交通的道路結構。建立由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組成的三級道路網絡系統。 城市組團間由主干路聯系;組團內規劃合理布局,減少跨區的交通量,減少出行距離,使交通均衡分布。規劃主干路與贛州市中心城區主干路網形成良好銜接。 尊重老城區路網,增加路網密度,提高管理水平,加大道路通行能力;提供新老路網緩沖區,開發新城、舊城交通對接新模式。 工業產業區內形成主、次二級路網結構,其它區域形成主、次、支三級路網結構。 在新贛州大道和機場路的西北地塊設置南康綜合客運樞紐(形成南康長途汽車客運站、公交總站和未來軌道交通站點三位一體的綜合客運樞紐)。在西出入口和南出入口周邊規劃客運站、公交保養場和公交樞紐站。在新贛州大道和機場路的南面地塊設置一處南康家具市場物流配送中心。在龍嶺工業南區環城高速連接線南側處設置南康工業園物流配送中心。
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一)綠地系統規劃:規劃加強各層次綠地系統的建設,建立多層次、多功能、網絡化、點線面結合的生態綠地體系,規劃期末達到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規劃綠地總面積為747.79公頃,人均綠地14.96平方米,其中公共綠地612.18公頃,人均公共綠地12.24平方米。南康市中心城區綠地系統是以外圍的山體及自然生態林地為背景,以城市內部公園為核心,以沿河、沿路的帶狀綠地為聯系紐帶,以各級公園綠地為主要活動內容的點、線、面結合的復合式、立體化結構,形成“藍脈綠網、一心多點”的綠地結構。本次規劃綜合公園24 處,專類公園7 處,帶狀公園和游園若干。 (二)基本農田保護區:按照《基本農田保護條例》進行管制,嚴格保護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與城鎮建設用地之間應有一定的隔離區域。選擇城市發展用地要避開基本農田保護區。要實施耕地占用補償制度,實現占補平衡。 (三)自然保護區:按照《自然保護區條例》進行管制。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進行砍伐、放牧、狩獵、捕撈、開墾、燒荒、開礦、采石等活動,禁止任何人進入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禁止在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內開展旅游和生產活動。 (四)水源地:按照《水法》和各城鎮規劃水源保護規劃進行管制。采取有效措施保護自然植被,涵養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并加強水污染防治,保護和改善水質。 (五)生態公益林:根據《江西省生態公益林管理辦法》進行管制。禁止商業性采伐生態公益林。
重大基礎設施規劃
(一)水廠:規劃遠期從上猶江水庫鋪設原水管道引入中心城區水廠,同時建立南山水源供給應急預案。規劃擴建南康市自來水廠,擴建東山加壓泵站。給水管網與贛州市中心城區連為一體。 (二)污水處理廠:南康市污水處理廠位于龍嶺鎮,規劃遠期南康污水處理廠規模將達16萬m/天。 (三)電力工程:新建兩座220KV變電站,規劃遠期主變均為遠期3臺180MVA, 220KV電網容載比為1.91。對現有35KV變電站進行升壓改造,并根據負荷中心新建110KV變電站,規劃110KV變電站總容量1063MVA,110KV電網容截比為1.88。 (四)燃氣工程:規劃由西氣東輸二線唐江分輸站引DN300次高壓管至現狀LNG儲配站,經次高-中壓調壓站調壓后,進入中壓配氣管網。天然氣門站設置于唐江鎮。 (五)垃圾處理場:完善浮石羅坳垃圾填埋場、龍回陳坑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 (六)綜合交通規劃 空港:贛州黃金機場位于鳳崗鎮,本期已按4C級民用支線機場標準建設,遠期按4D級民用機場規劃。規劃空港與南康市中心城區由機場快速路聯系。 鐵路:規劃建設贛龍鐵路復線、“昌吉贛”城際鐵路、贛井鐵路和贛郴鐵路。在贛州創新區規劃建設贛州新站,以提升鐵路樞紐對南康城鎮群的交通導向和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的影響。 軌道交通:本次規劃在都市區綜合交通指導下,在新贛州大道沿線預留軌道交通線路。 高速公路:結合都市區交通體系規劃,在南康市域內形成“兩橫一縱一聯”的高速公路網絡。即橫向的廈蓉高速(G76)、贛韶高速(S66),縱向的大廣高速(G45)和斜向的繞城高速(S4503)。在龍嶺片區東北端新建環城高速公路出入口,在中心城區東南端預留大廣高速公路出入口。 公路:本次規劃基本保持現有國道105國道(G105)和323國道(G323)線型不變。在中心城區城市東部區域新建二級公路,逐步替代城市內部公路職能,減少過境客貨流對城市交通的影響。規劃在南康市域中部區域新建一條南北向二級公路,改善北部鄉鎮交通條件。建設東西向二級公路,由橫市向東接105國道,成為北部鄉鎮連接贛州市的另一通道。提高贛豐線、康唐線的公路等級,公路兩側預留20米防護綠帶,增加道路通行能力。全面提高縣道的通行能力,使得鄉鎮與南康中心城區的聯系更加便捷。 城際公交系統:城市公共交通要發展多種層次的公共交通網絡。本次規劃以城際公交為重點,以客流集散中心為點,重要客流走廊為線,在集散中心之間的重要客流走廊上布設大運量的地面公共交通線路
南康市
本數據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南康市(Nankang City)為江西省轄縣級市、贛州都市區副中心城市、宜居創業的生態園林城市,由贛州市代管。位于江西省南部,贛江西源章江流域的中下游。地處北緯25°28′-26°14′24",東經114°29′9"-114°55′24"。東鄰贛縣、章貢區,南連信豐縣、大余縣,西接上猶縣、崇義縣,北界遂川縣、萬安縣。全縣縱長橫狹,似瓠形,南北長85.45千米,東西寬42.6千米,總面積1844.96平方千米(不含潭東鎮則為1796平方千米)。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2010末全市戶籍總人口80萬,其中非農業人口14萬。2010年,南康市城鎮化率達45.7%,比上年提高2.6個百分點;新增建成區2平方公里,達到25.6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2.2萬人,達到27.3萬人。市內人口分屬于漢、畬、回、蒙古、藏、苗、彝、壯、布依、滿、侗、瑤、土家、黎、維吾爾、朝鮮、白、佤、土、倫佬等20個民族,共有198個姓氏。 城市代碼:360782 。 南康市有"中國客家歌舞之鄉"、“中國甜柚之鄉”、“中國中部家具產業基地”、“中國服裝之城”、“全國先進文化縣市”、“江西的溫州”、“江西省級園林城市”、“江西省級文明城市”、“江西省社會文明先進市”、“贛州市級衛生城市”等美譽。
城市性質
著名的家具產業基地、贛州都市區的副中心城市、宜居創業的生態園林城市。
城市規模
(一)市域人口規模:現狀2008年80萬人;近期2015年92萬人;中期2020年人口100萬人;遠期2030年人口115萬人。 (二)中心城區人口規模:現狀2009年18.7萬人;近期2015年中心城區城市人口達27萬人,市域城鎮化水平達到52%左右;中期2020年中心城區城市人口達到33萬人,市域城鎮化水平達到58%左右;遠期2030年中心城區城市50萬人,市域城鎮化水平達到68%左右; (三)中心城區用地規模:近期2015年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27平方公里;中期2020年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33平方公里;遠期2030年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規模50平方公里。
中心城區用地發展方向和布局
綜合城市發展條件分析,確定南康中心城區城市空間發展方向為:以向東北方向發展為主,形成“北進、南延、東抑、西控”之勢。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形成各具特點的組團結構布局形態,中心城區規劃結構概括為:“核心聚集、軸狀生長、組團布局”。 "核心聚集":重點強化東山片區的服務功能,突出其作為商貿、娛樂中心的地位。將東山片區建設成為城市公共中心,完善城市功能。在東山片區規劃多條干路與中心城區其他片區相連,形成便捷的交通聯系。 "軸狀生長":依托新贛州大道向東北方向發展,形成南康中心城區主要發展軸線,并與贛州中心城區中央發展金脊連成一體;依托旭山路、機場路形成南康中心城區的次要發展軸線。 "組團布局":依托章江、高等級交通設施等要素,嚴格保護結構性綠地,培育組團中心,實現組團化發展。依托章江形成三個生活片區:即蓉江片區、南水新區、東山片區。蓉江片區主要功能為居住、商業、行政辦公;南水新區主要功能為居住、商業、文化休閑;東山片區主要功能為居住、商貿、市場;依托良好的對外交通條件形成龍嶺片區,龍嶺片區主要功能為工業、市場及其相關的生活配套。
城市道路交通
建立以東西向為主軸,南北向為次軸的適應現代化交通的道路結構。建立由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組成的三級道路網絡系統。 城市組團間由主干路聯系;組團內規劃合理布局,減少跨區的交通量,減少出行距離,使交通均衡分布。規劃主干路與贛州市中心城區主干路網形成良好銜接。 尊重老城區路網,增加路網密度,提高管理水平,加大道路通行能力;提供新老路網緩沖區,開發新城、舊城交通對接新模式。 工業產業區內形成主、次二級路網結構,其它區域形成主、次、支三級路網結構。 在新贛州大道和機場路的西北地塊設置南康綜合客運樞紐(形成南康長途汽車客運站、公交總站和未來軌道交通站點三位一體的綜合客運樞紐)。在西出入口和南出入口周邊規劃客運站、公交保養場和公交樞紐站。在新贛州大道和機場路的南面地塊設置一處南康家具市場物流配送中心。在龍嶺工業南區環城高速連接線南側處設置南康工業園物流配送中心。
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一)綠地系統規劃:規劃加強各層次綠地系統的建設,建立多層次、多功能、網絡化、點線面結合的生態綠地體系,規劃期末達到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規劃綠地總面積為747.79公頃,人均綠地14.96平方米,其中公共綠地612.18公頃,人均公共綠地12.24平方米。南康市中心城區綠地系統是以外圍的山體及自然生態林地為背景,以城市內部公園為核心,以沿河、沿路的帶狀綠地為聯系紐帶,以各級公園綠地為主要活動內容的點、線、面結合的復合式、立體化結構,形成“藍脈綠網、一心多點”的綠地結構。本次規劃綜合公園24 處,專類公園7 處,帶狀公園和游園若干。 (二)基本農田保護區:按照《基本農田保護條例》進行管制,嚴格保護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與城鎮建設用地之間應有一定的隔離區域。選擇城市發展用地要避開基本農田保護區。要實施耕地占用補償制度,實現占補平衡。 (三)自然保護區:按照《自然保護區條例》進行管制。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進行砍伐、放牧、狩獵、捕撈、開墾、燒荒、開礦、采石等活動,禁止任何人進入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禁止在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內開展旅游和生產活動。 (四)水源地:按照《水法》和各城鎮規劃水源保護規劃進行管制。采取有效措施保護自然植被,涵養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并加強水污染防治,保護和改善水質。 (五)生態公益林:根據《江西省生態公益林管理辦法》進行管制。禁止商業性采伐生態公益林。
重大基礎設施規劃
(一)水廠:規劃遠期從上猶江水庫鋪設原水管道引入中心城區水廠,同時建立南山水源供給應急預案。規劃擴建南康市自來水廠,擴建東山加壓泵站。給水管網與贛州市中心城區連為一體。 (二)污水處理廠:南康市污水處理廠位于龍嶺鎮,規劃遠期南康污水處理廠規模將達16萬m/天。 (三)電力工程:新建兩座220KV變電站,規劃遠期主變均為遠期3臺180MVA, 220KV電網容載比為1.91。對現有35KV變電站進行升壓改造,并根據負荷中心新建110KV變電站,規劃110KV變電站總容量1063MVA,110KV電網容截比為1.88。 (四)燃氣工程:規劃由西氣東輸二線唐江分輸站引DN300次高壓管至現狀LNG儲配站,經次高-中壓調壓站調壓后,進入中壓配氣管網。天然氣門站設置于唐江鎮。 (五)垃圾處理場:完善浮石羅坳垃圾填埋場、龍回陳坑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 (六)綜合交通規劃 空港:贛州黃金機場位于鳳崗鎮,本期已按4C級民用支線機場標準建設,遠期按4D級民用機場規劃。規劃空港與南康市中心城區由機場快速路聯系。 鐵路:規劃建設贛龍鐵路復線、“昌吉贛”城際鐵路、贛井鐵路和贛郴鐵路。在贛州創新區規劃建設贛州新站,以提升鐵路樞紐對南康城鎮群的交通導向和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的影響。 軌道交通:本次規劃在都市區綜合交通指導下,在新贛州大道沿線預留軌道交通線路。 高速公路:結合都市區交通體系規劃,在南康市域內形成“兩橫一縱一聯”的高速公路網絡。即橫向的廈蓉高速(G76)、贛韶高速(S66),縱向的大廣高速(G45)和斜向的繞城高速(S4503)。在龍嶺片區東北端新建環城高速公路出入口,在中心城區東南端預留大廣高速公路出入口。 公路:本次規劃基本保持現有國道105國道(G105)和323國道(G323)線型不變。在中心城區城市東部區域新建二級公路,逐步替代城市內部公路職能,減少過境客貨流對城市交通的影響。規劃在南康市域中部區域新建一條南北向二級公路,改善北部鄉鎮交通條件。建設東西向二級公路,由橫市向東接105國道,成為北部鄉鎮連接贛州市的另一通道。提高贛豐線、康唐線的公路等級,公路兩側預留20米防護綠帶,增加道路通行能力。全面提高縣道的通行能力,使得鄉鎮與南康中心城區的聯系更加便捷。 城際公交系統:城市公共交通要發展多種層次的公共交通網絡。本次規劃以城際公交為重點,以客流集散中心為點,重要客流走廊為線,在集散中心之間的重要客流走廊上布設大運量的地面公共交通線路